明式家具是中国古典家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的美除了造型与材质,还有结构的科学性,这种结构用在今天的家具上也并不过时,应该说它是中国古代家具最基本的制作方法。让我们走近明清家具的榫卯(指木器制作中物物相衔接的部分,凸者名榫,凹之洞眼者为卯。)结构细细品味他的精妙之处。
1.格肩榫:
是家具结构中方材(或圆材)丁字型结合的常用榫。一般用于柜类中间枨和柜腿、门扇边挺的结合,杌凳、横枨,椅子,以及床围子、桌几、花牙子的横竖材相结合等。
2.大进小出榫:
当大头进入后.裸露出的是一小榫,它是把直材尽头处切去—块留有一段小榫,另有一直材做卯,卯为一半透一半不透,当榫插入时,小榫头露出,而余下部分藏于卯中。
3.插肩榫
采用四腿接于案面的地方,用正三角形在腿的上端做一个开口.牙条嵌于其中,上置案面,这种制作方法的好处就是案面放置物越重,四腿上方的榫卯就会因重压而变得更加紧密,条案也就越发的坚实牢固固。
4.挖烟袋锅榫:
多用于椅的扶手、椅腿及靠背各木件的结合部位,由一阴一阳的榫卯拼合而成。
5.楔钉榫:
多用于圆椅、圆形的桌、几等的扶手及饰边,此种榫卯呈圆柱形,两边半圆交搭,并有阴阳榫头互插以便更加结实,稳固,两半圆平齐处,各开有一槽沟,两半圆合拢后槽沟中插入一小方楔钉,其呈梯形状一头大一头小便于插取,这种制作方法能使弧形器物上下左右均不摇动。
6.卡腰子榫:
两材在相交地方上下各切一半,合起为一厚度。
7.夹头榫:
常用于条案.条桌的制作,腿足接于案面的位置中心开口。把牙头、牙条嵌于其中,再置放于案面或桌面下方,这种制作方法使其条案或条桌不会因年久而产生松动摇摆,压力越大越坚固。
8.抱肩榫:
多用在器物的肩部,也常出现在有腰家具的束腰处,腿足束腰位置及器物横尽端处均切45度斜角,并有三角形的榫眼,上下、横面均为半榫,所有物件拼装后上牙板做装饰,设计十分巧妙。
9.粽角榫:
多见于桌子.书架,柜子等家具上,外观的整齐,以及三根木材相交于一点且十分坚固,是它最大的特点。它有直榫、半榫.三角榫之分,其榫卯角度要求精确严格。
10.攒边格角榫:
一般用于椅凳.床榻的四边木框。如四面有长短之分,长边一般出榫头,短边凿出卯眼,长边在做出榫头外还常常加有一个做三角形的小榫,小榫常有明暗榫两种做法,它的最大好处就是木框不易变形。且受力是直角和斜角两点共同受力,增加了坚实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