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雕塑艺术进一步走向世俗化。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时代,蒙古族统治者很重视手工业,雕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蒙古族统治者早在建立元朝之前,便先后仿照汉族建筑样式,营建上都及大都两个都城。两都的各种宫殿坛庙建筑组群都有石雕、木雕和琉璃制品。而分布各地的寺庙塑像、石窟造像等亦展示了元代雕塑艺术的概貌。在这种背景下,元代的雕塑出现了短期的兴旺,现存的一些作品在整个雕塑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国雕塑当时正走下坡路,这一短暂的“中兴”实属难得。但由于游牧部族的文化中的落后因素,相应地也在一些方面阻碍着社会经济生产和文化艺术的发展。
陵墓雕塑 元代是一个好大喜功、只顾大肆扩张却不重建设的封建帝国,其帝国的皇帝陵墓也一改前代的仪卫形式,所以在此方面乏善可陈。 由于丧葬习俗的不同,元代统治者死后,都被运回原籍治丧,没有发现当时的陵墓雕刻。居统治地位的蒙古贵族,无用俑随葬的习俗,元代典章中亦没有俑葬制度的规定;其次,宋代以来流行以焚烧纸扎人马代替用俑殉葬的风气,至元代更为广泛流行;此外,受释迦牟尼火葬之说的影响,也促进了纸扎人马取代不能随尸体焚化的陶俑的广泛应用。故在元代只有少数汉族(个别为契丹族)官僚还沿袭俑葬旧习。出土陶俑较多的有陕西西安南郊段继荣夫妇合葬墓等。上述元俑大都具有浓厚的写实风,无论男女文武,面目服饰均呈蒙古族特征,神情喜悦开朗,异常劲健而富有朝气,但容貌多有雷同,姿态一般都比较僵直,罕见刻画较有深度的作品。 元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镶嵌于仿木结构砖室墓壁的杂剧、散乐以及民间社火节目的雕砖(有的是模印)人物。此种杂剧、散乐雕砖,在中原一带,始于北宋,盛行于金,元代仍颇流行。
佛教和道教雕塑 由于元朝统治者崇信通行于西藏(当时的吐蕃)的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因此,元代的喇嘛教造像颇为盛行。同时,道教在元代也很兴盛,道教造像也多有遗留,甚至元代还有属于道教的石窟。《元代画塑记》中曾把佛、道造像和金刚、神鬼、罗汉、圣僧像列于画工十三科之先(见《经世大典》),也足以说明元代对于佛、道雕塑造像都是十分重视的。 佛教雕塑 元代的统治者是一些游牧民族的集合体,文化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使文化艺术的发展受到阻碍。但元代统治者很快就意识到了这方面的不足之处,在政府部门中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大力发展手工艺,这里也包括雕塑工艺。关于佛教造像,据《元史》记载,元代曾设立“梵像提举司”,并在“匠作院”中分设石、玉、木、瓦等局,专司雕塑之作。 元代的蒙古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于是藏传佛教的造像——梵式造像开始兴起。在通晓梵像规格样式的雕塑匠师指导影响下,在两都和全国各地兴造起来。造像除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五方佛、千手千眼大悲菩萨、天王等过去习见的佛教显宗、密宗造像外,又有一些陌生的形形色色的神像。曾见于史籍记载的喇嘛教样式的寺宇造像,均早已毁灭或不知下落,但元代佛教造像实物,尚有不少遗存。如北京西郊十方普觉寺(俗称卧佛寺)的铸铜佛涅磐像,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大殿的三世佛、文殊、普贤菩萨塑像,山西襄汾普净寺的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文殊、普贤二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十八罗汉等塑像(多为元代作品),甘肃敦煌莫高窟第18、95等窟的塑像,浙江杭州飞来峰的摩崖龛像,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铜、瓷菩萨、罗汉像,以及散存于各地的元代佛教造像,都展现出元代佛教雕塑风格面貌的丰富性和多方面艺术成就。从上述元代佛教雕塑遗物可以看到,喇嘛教雕塑样式虽广泛流行,但汉式佛教造像还是占大多数。一些即使以喇嘛教特色著称的雕塑作品,也很少是地道的喇嘛教雕塑样式,而是经过内地雕塑匠师的再创造,不同程度地与汉式佛教雕塑相融合,使内地广大群众感到比较亲切,易于接受。
飞来峰摩崖石刻
道教雕塑 中国的石窟雕塑艺术少有道教题材,道教不重偶像塑造,认为“大道无形”,后来的造像活动是受佛教的影响。元朝道教是仅次于喇嘛教的另一大宗教,也甚得统治者的尊崇。仅在当时的上都、大都,按照皇帝、皇后的旨意便修建了许多道教宫观,其中道像多是著名雕塑家阿尼哥、刘元等所塑。现存元代道教雕塑不多,所知有太原龙山石窟(造于元朝统一以前的1234~1239年间),山西晋城玉皇庙的二十八宿等塑像等。
工艺美术雕刻和民间小品雕塑 元代的政府部门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建筑工程,名“匠作院”,从原材料采办,到泥、瓦、木等工艺制作,还设有玉局、石局,专门从事雕刻装饰,供皇室奢侈豪华生活之所需。在雕漆、玉雕、石雕、瓷雕以及瓷器的雕塑装饰方面,取得了较高成就。 雕漆工艺,发展到元代已成为漆器工艺中成就最高的一种。元晚期时,出现了两位雕漆历史上的非凡巨匠——张成与杨茂。《嘉兴府志》载:“张成、杨茂,嘉兴府西塘杨汇人,剔红最得名”。张成作品髹漆深厚,大刀阔斧加深峻敦实遒豪,而又圆融润泽,深沉静穆。杨茂作品则用漆不厚,刀口亦不甚深,而在所造形象上复以阴线刻画,风格以淡雅清新、精细蕴藉取胜。二人之作代表了雕漆艺术史上的最高水平,是这一领域中的无上珍品。张成作品,如故宫博物院藏桅子纹剔红圆盘;故宫博物院藏可能亦属其作的云纹剔犀圆盘。杨茂作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观瀑图剔红八方盘;花卉纹剔红渣斗;疑似其作的水仙纹剔红圆盘。
另一方面是民间作坊或个体专业、业余艺人所制作的,适应士大夫文人欣赏的案头摆设、文房用品,也有作为儿童玩物的小雕塑。使用的材料既有贵重的金、银、玉、玛瑙,也有普通的铜、陶、瓷、竹、木、石、泥等。题材与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代表着一部分雕塑艺术脱离宗教礼拜偶像性质而转向世俗的以审美为主的发展趋势。
元代雕塑家和民间匠师 元代雕塑家之被载入“正史”者有阿尼哥、刘元;隶属于元朝政府有关机构的雕塑匠师的姓名,则见于《元代画塑记》;其他活动于各地的民间雕塑能手,则偶然见于地方志或金石著录等书。元代在建筑工程中,动用了数不清的能工巧匠,也涌现出众多的雕塑名手,如有记载可考的杨琼、段天佑、邱士享、李合宁等。 阿尼哥 刘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