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
[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8-07-19 21:32:58
| 作者: | 来源:
| 浏览:905次 ] |
哪些东西可以被称之为艺术?又有哪些人可以被称之为艺术家?相信这样的问题并不会对我们构成时刻存在的困扰,却的确存在着认真思考的必要。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艺术从古典走向现代,再到后现代艺术理念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艺术家的认知比从前更宽泛也更艰难了。 798|798工厂|北京798|798艺术区|北京798工厂|798工厂地址|798艺术工厂|798厂|北京798艺术区|798社区|798地址|北京的798|798艺术|798地址|北京798地址|798地图|798工厂图片|798图片|798出租|798是什么|798介绍|怎么去798|大山子798|798招聘|798摄影|798工作室|798艺术园区|798艺术网|北京798艺术网|798网站|798论坛|798博客|798摄影|798酒吧|798模特|798展讯|798场地|798艺术沙龙|798沙龙|798俱乐部|798艺术中心|798艺术广场|798广场|798门票|798工厂地址|798时态空间|798公交|798路线|怎么去798工厂|798net|798com|7981R4`.N(f"P%k9~"X/H 吴鸿在一篇谈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前卫艺术状态的文章中,曾经指出在脱离了“体制”的命名之后,“圈子”的认可成为一个人成为“艺术家”的必由之路。他指出,“圈子”就像空气,“感觉得到,但看不到”。艺术经纪人、画廊、艺术策展人、艺术批评家之间的“共谋”取代了“体制”的认可,对一个人能否被称为“艺术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艺术家茶座》所要做的,其实也是为“艺术家”画出一个圈,只是画出这圈的依据不是利益的共谋,亦不是理论的界定,而是飘荡着的缕缕茶香,更多了几分宽容与真切,少却几分高不可攀的凌厉之气。既是“茶座”,便是有缘人皆可闲来一坐,彼此的立场、观点有所分歧倒成了题中之意。 鲍伊斯曾说:“人人都是艺术家。”朱青生则说,“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这样一种说法并不是全然抹杀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也不是一种乌托邦的艺术社会理想,而是说每个人身上都有艺术家的素质,或许艺术家并不应该成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职业,反倒不是那么重要了。当你艺术地对待生活时,你就是艺术家了。具体是做什么的,而是一种生活姿势。于是在茶香的氤氲中,我们看到了来此一坐的“茶客”风采:本书的执行主编杭间先生在《卷首语》中指出:“今日世界艺术格局中的主流——后现代艺术的实践以不拘形式传达观念著称,推行‘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与通常意义上的经典艺术,已成为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何况它与其他人文学科互融,已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而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是需要这些思想营养的。”尽管对于实现这样一种努力所面临的困难编者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从这本书中文章的选择与编排上还是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首先就是直面正在发生着的艺术现象:“现场记录”的设置把当代艺术的现状以最直接的形式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著名策展人冯博一拿出的是其“左手与右手——中、德当代艺术联展”的策划笔记,对于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当代艺术如何寻求自我的准确定位做了很诚恳的发言,现实与历史,内部与外界,一种可贵的对话终于成为了可能。而吴琦的《放人归山》更是可圈可点,人类一次又一次地登上珠峰,为的究竟是什么呢?一次纪念也是一次怀想,作为中央电视台纪念人类首次登顶珠峰50周年大型电视节目《2003,站在第三极》的前方导演和总摄像,吴琦记录下来的不只是一次登山的经历,更铭刻下了登山者的情思。生命在一种趋于极致的环境里终于坦现出其原本被掩盖被漠视的真意。其二便是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重新界定。艺术其实从来都不是在我们的生活之外,而是浸透在生活的肌理之中。有了这份艺术的感悟,生活才不再芜杂繁复,透现出单纯、诗意、明净的一面。有人曾经用“飘逝的浪漫”描述雷子人的画,的确,作为一位偏于感性实践的画家,雷子人的画作里每每透露出对童年田园生活的怀念,那一幅幅似梦似幻的画境让我们跟着他直指心灵的文字晤对了已经消逝的山庄生活。《再见山庄》的伤感在与王九楼对雷子人进行读解的《天道无亲亲者近》一文两相对照中又有了另外的况味。山庄固然是美好的,却只能存在于怀念中了。现实的都市生活无法拒绝物质的羁押,人世的纷争,正是藉艺术的空灵,雷子人才能“以艺术之逍遥”看世俗人生?那一张张模糊不清的脸庞却有着让我们这样亲切和熟悉的表情。从某种意义上说,瓦刻艺术家可以被称之为“素人”艺术家,瓦刻对于他不是生存的手段,生活的凭恃,而是寻找自我精神家园的一种探险。正是通过在饱经历史风霜的砖瓦上刻画,他实现了现代人与历史的一次对话。再者,艺术形式上有更宽阔的囊括。无论是拉萨藏族的民间金属工匠,还是把东巴文字融会其中的现代设计,乃至从商业景观入手探讨城市秩序,都是《艺术家茶座》的内容,而对影像、设计的关注无疑则体现了艺术观念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最后一点,也许是《艺术家茶座》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把艺术家的思考放在了很重要的一个位置。思想的质地使艺术看上去不再那样飘渺,而更多了几分与时代、社会的联系。艺术家的“自语”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著名设计家靳埭强把他对人生、对艺术的理解概括为“有心有梦有情”,著名广告人张小平则以平实的语言破除了所谓“大师”的迷瘅,“为匠正名”,摄影评论家顾铮在《摄影于我》一文中透露出的又分明是对摄影艺术的不尽感激。“反思”是另外不可忽视的一面,尚刚的《解衣般礴》是对古代画论的重新阐释,陈履生的《从一个老美协干部的去世谈美协》对现行体制进了深入的思考,大舰的《器用设计——中国艺术设计史漫笔》则宕开笔墨,言明了那些日渐被我们忽视的古代设计在现时的意义。思考并不见得一定是沉重的,纵然是轻松的谈话,往往也可以抵达深刻敏感的细微之处。专事于做艺术家访谈的金小凤带领我们一起领略了刘索拉“边走边唱”的人生,艺术生涯,嬉笑怒骂,鲜活地呈现于纸上,快乐和辛酸,喧闹与沉静,一起构成了生命的底色。 是开始,不是结束。在《卷首语》中,杭间先生谦逊地说:“先把第一辑编出来。听听大家的意见,我们再努力去改进,以求完善。”也许这样的态度更契合“茶座”的风范?我们有理由认为《艺术家茶座》的出版是一种关于艺术的话语方式的确立,它如此低调温婉,但它努力做着的却是影响我们对于艺术、艺术家的观念。“人人都是艺术家”,您,也不妨到这《艺术家茶座》里一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