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站内搜索
>首页 -> 书法艺术 -> 现代书法

TOP

毛泽东喜读古典诗词
[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8-06-06 11:22:24 | 作者: | 来源: | 浏览:1201次 ]
毛泽东一生都喜欢古典诗词。他时常在汪洋恣肆的诗海里游弋。他经常索要的古代诗集,可以开出长长一串:《楚辞》、《古诗源》、《全唐诗》、《唐诗三百首》、《初唐四杰集》、《唐宋名家词选》、《词综》、《曲选》,以及唐、宋、元、明、清五朝诗歌的“别裁集”,至于一些古代诗人的个人诗词集,就更多了。有的诗集,毛泽东阅读和圈画了许多不同版本,还对一些诗歌做了批注。1974年8月25日,毛泽东已重病缠身,还亲手写了“唐宋名家词选”的书名,告诉工作人员他要看这本书。1975年在他已不能亲自看书的时候,他还向人建议:现在没有书,咱们搞一部吧,选它500首诗,500首词,300首曲,30篇赋。毛泽东逝世之后,在他的书房里留下大量生前阅读的古典诗词集本,有人做了个统计,仅他圈画和批注过的作品,便有1180首诗,378首词,12首曲,20篇赋,涉及429位诗人。

  毛泽东不仅读古代诗文作品,也爱读古代诗话论著。在这方面,尤见其近于职业文学家的兴趣和造诣。诗话是从北宋兴起的诗词评点形式,点评家们在随意漫笔中涉及诗品、诗志、诗释、补正、订谬、源流、新证等等。在毛泽东故居藏书中,便有许多诗话著作。留有他圈画笔记较多的有:《历代诗话》、《全唐诗话》、《西江诗话》、《升庵诗话》、《香祖笔记》、《分甘余话》等等。特别是清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袁枚的《随园诗话》,圈画最多。一部清版的《随园诗话》共16册,每册的封面上都画着他读过的圈。郭沫若的《读<随园诗话>札记》印成大字本后,一共四册,毛泽东分别用红黑两种铅笔,在每一册的封面上都画着两个读过的大圈。

  谢灵运:“一辈子矛盾着”

  南朝宋齐时代的谢灵运,因创作大量山水诗,并拓展其意境而在文学史上有特殊地位,被视为山水诗传统的开山之祖。毛泽东爱读谢诗,也注重谢灵运其人。在《南史》列传九中,他仔细圈点了有关谢灵运及其家族的记载。作为士族子弟,谢灵运自幼袭封康乐公,政治上“自谓才能宜参权要”,但终未被宋室委以军国要职,于是“常怀愤怨”、纵情山水。后被告谋反,“遂有逆志”,被杀。正是基于对诗人生平处境及志向的了解,毛泽东在其《登池上楼》这首山水诗的经典之作里,看出了谢灵运潜在的、难以摆脱的矛盾,写下独具见识的批注:“通篇矛盾。‘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见矛盾所在。此人一辈子矛盾着。想做大官而不能。进德智所拙也。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中,晚节^造**,矛盾达于极点。”接着,又引用《宋书•谢灵运传》中记载的谢灵运在临川内史任上被逮捕时写下的四句诗:“韩亡子放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说这是“^造**的檄文”。虽寥寥百字,但对谢灵运的创作心理的刻画却入木三分。

  “儿童”不是贺知章的儿女

  为了弄清贺知章《回乡偶书》中“儿童相见不相识”一句中“儿童”是否是贺的后代,贺知章在外居官,中年丧妻后有否再娶,以及当时官吏可否带家眷,毛泽东专门花功夫翻阅了《全唐诗话》、《唐书•文苑•贺知章传》等,特写一封信将自己的观点告诉对此尚有误解的同志。他说:贺知章“从长安辞归会稽(绍兴),年已八十六岁,可能妻已早死。其子被命为会稽司马,也可能六七十了。‘儿童相见不相识’,此儿童我认为不是他自己的儿女,而是他的孙儿女或曾孙儿女,或第四代儿女,也当有别户人家的小孩子,贺知章在长安做了数十年太子宾客等官,同明皇有君臣而兼好友之遇。他曾推荐李白于明皇,可见彼此惬洽,在长安几十年,不会没有眷属。这是我的看法,他的夫人中年逝世,他就变成独处,也未可知。他是信道教的,也有可能屏弃眷属。但一个九十多岁像齐白石这样高年的人,没有亲属共处,是不可想象的。他是诗人,又是书家(他的草书《孝经》至今犹存),他是一个胸襟洒脱的人,不是一个清教徒式的人物。唐朝未闻官吏禁带眷属事,整个历史也未闻此事,所以不可以‘少小离家’一诗便作为断定古代官吏禁带眷属的充分证明。自从听了那次你谈到此事以后,总觉不甚妥当。请你再考一考,可能你是对的,我的想法不对。”信末又说:复寻其他史书,“亦无不带家属之记载。”“近年文学选本注家,有说‘儿童’是贺之儿女者,纯是臆测,毫无确据。”这篇文字,从贺知章的官职及其与君王的关系,从他的年龄,从他的性格气质,从作者所处时代的一般惯例,从有关史料的记载,层层分析、推论,实属有理有据。

  王勃:“还有牢骚满腹一面”

  毛泽东对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评价,则明显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尽管王勃是郁郁不得志而发为诗文。毛泽东谙熟王勃的人生遭际,说他“作为英(沛)王李贤的幕僚,官‘修撰’,被高宗李治勒令驱逐,因为他为英王的斗鸡写了一篇檄某王斗鸡的文章。在虢州,因犯法,被判死。遇赦得免。”他推崇王勃的才华和文风,称其“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他读《新唐书•王勃传》,在“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诸句下,用红铅笔画下着重线,表明对其构思过程和创作才华的注意。毛泽东更同情王勃的命运,并把其命运同为文气质联系起来,说“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骚满腹一面。”毛泽东喜爱的《秋日登滕王阁饯别序》,便集中体现了王勃为文风格,即光昌流丽与牢骚满腹的糅合:“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毛泽东还从王勃的早夭及其出众的才华和出色的文学成就进一步引发开去,联想起文学史上同类作家的命运:“以一个28岁的人,写了16卷诗文作品,与王逸的哲学(主观唯心主义)、贾谊的历史学和政治学,可以媲美。都是少年英发,贾谊死(时)三十几岁,王逸死时24岁。还有李贺死时27岁,夏完淳死时17岁,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这一由此及彼的发挥,事实上牵出了王勃的命运及其创作在文学史上的普遍意义,毛泽东诗文批评的价值取向也展露无遗。

  关于王勃的《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和著名的《滕王阁序》的写作时间,毛泽东写道:《秋日……序》“是去交趾路上作的,地在淮南,或是寿州,或是江都。时在上元二年,勃年应有二十三四了。他到南昌作《滕王阁诗序》说:‘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据《典礼》,是24岁。勃死于去交路上的海中,《旧唐书》说年28岁,《新唐书》说29岁,在淮南、南昌作序时,应是二十四五六,《王子安集》百分之九十的诗文,都是在北方—绛州、长安、四川之梓州一带,河南之虢州。在南方作的只有少数几首,淮南、南昌、广州三地而已。广州较多,亦只数首。交趾一首也无,可见他并未到达交趾(安南)就翻船死在海里了。”由此,毛泽东认为,“有人根据《唐摭言》、《太平广记》二书断定:在南昌作序‘时年13岁、或14岁,’是不准确的。”这段考证文字足见毛泽东博读的功底。

  喜欢曹操之作

  毛泽东对历代诗人诗作的品评和选择,既立足于他所从事的历史的、政治的事业目标,又与他那独特的人格意志、浪漫个性、巨人般情怀密切相关。因此,最能投合和满足他的欣赏情趣的,是那些气势沉雄(如曹操)、豪拔(如李白)、奇诡(如李贺)、慷慨(如辛弃疾、陆游)、悲壮(如岳飞、陈亮、张孝祥)一类诗人诗作。

  汉高祖刘邦,算不得什么诗人,但一次衣锦还乡、酒酣耳热之际,禁不住击筑自歌,唱出一首不同凡响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质朴的几句,活脱脱展露出一代雄主的豪阔胸际。毛泽东认为,“这首诗写得很好,很有气魄”,并认为刘邦没有读过几天书,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很不容易。

  毛泽东对曹操诗歌的品评,更是如此。有一次,他同子女讨论曹操父子的诗歌,子女说喜欢曹植的诗(其风格丽幽怨),毛泽东则说喜欢曹操之作,因为其“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毛泽东故居藏书中有四种版本的《古诗源》和一本《魏武帝、魏文帝诗注》,他对曹操的十来首诗都多次圈画过。在一本《古诗源》中的“武帝”旁,用红铅笔画着两条粗线,此下有一编者注解:“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恒以下,纯乎魏响,沉雄俊爽,时露霸气。”毛对此圈点断句,足见其重视。他还用龙飞凤舞的草体手书了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

  高启:“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毛泽东读清新淡约之诗,特别认真。1961年11月6日这天,为查找明代高启咏梅花的一首诗,他给田家英写了三封信。早晨6点,他请田家英替他找宋人林逋(和靖)的诗文集。8点半,又写道:“有一首七言律诗,其中两句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是咏梅的,请找出全诗八句给我,能于今日下午交来则最好。何时何人写的,记不起来,似是林逋的,但查林集没有,请你再查一下。”不久,又写信说:“又记起来,是否清人高士奇的。前四句是“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下四句忘了。请问一下文史馆老先生,便知。”很快查清,该诗为明高启的《梅花》九首之一。全诗为“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来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毛泽东在这天用人们熟悉的草体书写了全诗。在右起,大大地写了“高启”二字,又书道:“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毛泽东一直推崇高启之诗。1957年1月同袁水拍、臧克家谈话时曾说:我过去以为明朝的诗没有好的。《明诗综》没有看头,但其中有李攀龙、高启等人的好诗。高启的《梅花》大体就是给毛泽东留下好印象的作品。

  南宋词伴随最后的岁月

  悲凉沉雄的南宋词伴随毛泽东度过最后的岁月,特别是南宋一批慷慨悲歌的爱国词人的作品集,如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张孝祥的《于湖集》、张元干的《归来集》、洪皓的《阳集》,以及陆游、陈亮的作品,他都指名要过和读过。据1975年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同志记叙,他时常神情严肃,拍桌击节地高声吟诵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制赴新州》。这类作品中“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危楼还望,叹此意,古今几人曾会?”“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孤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等等。反复表达的,都是英雄们那种“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济世壮志。

  不废婉约,偏于豪放

  毛泽东曾结合自己的欣赏情趣谈到: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当应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攻读婉约派。他还说,自己的兴趣是不废婉约,偏于豪放。这段话对作品风格的选择,有两个角度,一是由阅读节奏引起的自然调节,它对风格的选择有时间的阶段性;一是从个性情趣出发的主观需要,它对风格的选择不受时间阶段性的限制,反映接受主体与作品风格的较为稳定的对应关系。

  婉约派是宋词中特指的风格流派,代表人物是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作品多反映爱情主题。在一次会议上,有同志提到:有人说,轻音乐是抒情的,重音乐是战斗的。毛泽东当即插话:那战士就没有抒情?诗词也是一样,在同一朝代,如宋朝,有柳永、李清照一派,也有苏东坡、陆游一派。柳、李的作品只讲爱情。毛泽东故居书房里,有一本柳词《乐章集》,在这本专集和《词综》里,毛泽东圈画过的柳词有30多首,有的词还是反复圈画。1961年春天,他还亲手书写秦观的《鹊桥仙•七夕》等几首爱情词给卫士张仙朋。其中有一首是:“记得去年花下,祭祖。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划帘垂,携手暗相随。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而今都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该词把人们对少年男女春心萌动而又天真无邪的交往的回忆情态,勾画得相当朴实、亲切。李清照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写出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千古名句。毛泽东特别喜欢这首词,在他的藏书中,凡收有该词的集本中,都留有他对这首词的圈画痕迹。

[上一篇]中国书画强势走高 [下一篇]沈鹏先生作品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招聘精英 | 网站律师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