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吴三国鼎立,只有四十五年的历史,三国石刻承东汉余绪,然而,立碑之风衰竭。建安十年(205)曹操以当时葬礼过繁,曾下令禁止制造石兽、碑铭,自次以后,碑刻减少,但并不因此而完全绝迹,仍旧有不少重要的碑刻。如魏的《上尊号奏》、《受禅表》、《范式碑》等,吴有《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等,蜀无石刻流传。在这些碑刻中大多数是隶书体,然而与汉碑不同,其实正是行楷书逐渐取代了隶书之际,隶书中楷书笔法成分加强,在这些典章巨制的碑刻中也能够透出消息。自魏至明,再也没有写出汉碑隶书的风韵,然而,三国时的魏隶其飘逸拓展不及汉隶,然茂密浑穆、整严浓丽,却为两晋南北朝隶揩的渊源所在。
三绝碑 三绝碑即《受禅表》碑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位于许昌市西南17公里处的繁城镇汉献帝庙内。《受禅表》碑,高3.22米,宽1.02米,厚0.28米,圭形,上有碑穿额题篆书阳文“受禅表”三字。碑文22行,每行49字,字1寸2分,隶书阴镌,内容首先阐明禅让乃自古之美德,接着颂扬曹丕“齐光日月,材兼三级”,有“尧舜之姿”、“伯禹之劳”、“殷汤之略”、“周武之明”,在公卿将军固请下,他“回师千虑,至于再,至于三”才在繁阳(今繁城镇)筑灵坛举行受禅大典。《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高3.22米,宽1.02米,厚0.32米,圭形, 上有碑穿,碑额篆书阴刻“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八字。碑文隶书阴镌,正面22行,背面10行,每行49字,字大1寸2分,内容为魏文武大臣奏请曹丕代汉称帝事。奏章称道“汉帝奉天命以固禅,群臣敬天命以固请”。汉献帝让位曹丕代汉乃天命所归。奏章前后均列公侯臣等46人职名。两碑均系王朗文、梁鹄书、钟繇镌字,谓之三绝,即文表绝,书法绝,镌刻绝,有较大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受禅台旁品三绝 ●许笑雨 姚伟 受禅台旁边的“三绝碑”是汉魏王朝更迭又一物证,自从竖立到今天一动未动。“三绝碑”其实说的是两块石碑,一个叫《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一个叫《受禅表》碑,它们真实记录了1800年前发生在这儿的禅让事件,因其文章、书法、镌刻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后人称其为“三绝碑”。
“三绝碑”就在繁城镇南街一处仿古形式的庭院里,这里距受禅台只有800米左右。当我们推门进院,看见高大巍峨的两块石碑正中挺立,石碑通体呈浅黑色,两碑的高度、宽度和厚度看上去差不多。张定稳介绍说,东边这块石碑是《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西边是《受禅表》碑,两碑的高度和宽度都是3.22米和1.02米,不同的是,《受禅表》碑的厚度是0.28米,《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则是0.32米。
穿越了1800年历史,如今这两块石碑已风化得相当严重,尤其是《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绝大多数字迹已经看不出来了,碑身下部的表层彻底风化成了石末状。 在当地,张定稳可能是唯一的讲解员,如果不是靠他介绍,我们很难看懂石碑的文字。《受禅表》碑的碑额上用篆书写着“受禅表”3个字。碑文22行,每行49字,每个字都是一寸二分大,隶书阴镌,碑文记录了曹丕当上皇帝的前后过程,首先阐明禅让是自古就有的美德,接着颂扬曹丕“齐光日月,材兼三级”,有“尧舜之姿”、“伯禹之劳”、“殷汤之略”、“周武之明”,在公卿将军们坚持请求下,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辞,最后才在繁阳,就是现在的繁城镇筑灵坛举行受禅大典。 《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的碑额上有篆书阴镌的“公卿将军上尊号奏”8个字。碑文隶书阴镌,正面22行,背面10行,每行49字,每字都是一寸二分大,内容写的是46位文武大臣联名奏请曹丕代汉称帝。其中写道“汉帝奉天命以固禅,群臣敬天命以固请”。奏章前后刻着46位公卿将军的职名。同行的临颍县文化局副局长王国伦笑着说,曹丕当年称帝时,也怕落下篡汉的千古骂名,煞费苦心搞了一整套的程序和形式,立这两块碑,意思是说:“我可不是篡汉啊!你们看看,我再三推辞都不行,文武百官非要我当皇帝,这可是群众的意见、人民的呼声啊!”现在回过头看看,曹丕这么做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也有人分析,当年曹丕称帝,就是为了“考察干部”,看看谁支持,谁反对;看看自己在朝廷里受拥护的程度到底有多高……围绕着受禅台、“三绝碑”,有着说不尽的历史之谜。 “三绝碑”之所以珍贵,除了它是汉魏王朝更迭的历史物证以外,更重要的是其包含的艺术价值,尤其是书法艺术。 传说“三绝碑”是王朗文,梁鹄书,钟繇镌字。 第一绝是文章绝。两篇文章文字简洁,举证有力,论据有方,少字则损,多字则余。凡是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情节肯定记忆深刻: 两军阵前,王朗夸下海口:“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而退。”唇枪舌剑的交锋中,王朗大谈“天命”,要诸葛亮“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却丝毫没能说动诸葛亮,反而被诸葛亮痛骂一通,被骂成依附叛逆、罪恶深重、不知羞耻的“皓首匹夫,苍髯老贼”。诸葛亮严厉地质问他:“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王朗听罢,又羞又怒,竟大叫一声,死于马下。 其实,这又是罗贯中的艺术虚构,如果搁到现在,免不了又是一场名誉权官司。不过,罗贯中虚构这个情节,也事出有因。王朗在曹丕篡汉过程中,表现积极,帮了大忙,他曾经积极上表劝进;曹魏建立后,他官运亨通,一步步升迁,先后任司空、司徒,位居三公,卖力地吹捧曹丕是代天受命,绝对“正统”。刘禅即位后,他曾先后写信给诸葛亮、刘禅以及蜀国司徒许靖等人劝蜀汉投降。诸葛亮也曾写过一篇《正义》的文章书阴镌,碑文记录了曹丕当进行驳斥。在拥刘贬曹的罗贯中眼里,王朗不是啥好人,就给他设计了一个令后人耻笑的结局。但反过来看,说“三绝碑”上的文章出自王朗之手确实可信。 第二绝是书法绝。两碑由当时的吏部尚书梁鹄书写,字为汉隶字,工笔严谨,用笔刚健遒劲,字体端庄秀丽,起笔含千钧之力,行笔蕴豪迈纵逸之气……张定稳指着石碑对我们说:“最大的特点是每字一格,不蔓不枝,大小一样,无论是横看还是竖看都能成行。”现在我们使用电脑,啥时候写出来的字都是“不蔓不枝、横竖成行”,可在当时,的确是需要过人的功力的。 第三绝是镌刻绝。据说是魏晋时代的大书法家钟繇镌刻。3个人中,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钟繇的成就都是最高的,名气也最大。钟繇还是咱河南老乡,长葛人,三国时官至大傅,故后人称其为钟大傅。他也是楷书的创始人之一,据书法专家评论,“三绝碑”之所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很重要的一条是展现了当时的书法成就。 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称:“其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古代人学习书法很像武侠小说中描写的练武功,不但要勤奋,还要有绝学,最好是能独占一本武功秘籍。传说钟繇在当时书法家韦诞的住所,见到了前辈书法家蔡邕的真迹,苦苦求要,韦诞就是不给,急得钟繇捶胸呕血。最后还是曹操拿五灵丹救活了他。韦诞死后,钟繇秘密派人盗挖其冢,终获蔡邕手迹,因而领悟到“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的12字真言,始得其笔法精髓。 钟繇向他儿子钟会讲书法时曾说,我苦学书法30年,每晚睡在床上还用手在被子上练字,时间长了,被子都被划破;看见大自然的万物,就在心里探索其形象而书之。可见其功力之深。钟繇的书法,与以后的王羲之并称“钟王”,为后世推崇。 对于《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出自这3人之手基本没有异议,但对《受禅表》碑,许多人有不同看法,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就认为此碑是卫颛所作,此人善古文、鸟篆、隶、草诸体,为曹魏一大书家,但可惜书迹没有流传下来。他的儿子孙子曾孙子都是书法家,一家四代享名于书坛,其中尤以他的孙女铄,也就是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的名声最大,但也没有书迹传下来。 “三绝碑”究竟出自谁手,历史上并无确切的记载,但可以想象,皇帝登基的重大事件,无论是写还是刻,肯定是当时一流的高手。想到这儿,更感觉这两块石碑确实是无价之宝,需要特别的保护。张定稳对记者说,原来这里就是献帝庙,现在已经是繁城镇的小学校了,为了保护“三绝碑”,政府才专门辟出了这个小院子。 我们看到两块石碑均有不同程度的倾斜,旁边都垒起了砖墙进行加固,据临颍县文化局副局长王国伦介绍,“三绝碑”和受禅台目前都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几年前,县文化部门对“三绝碑”进行维护,盖了一座房子把两块石碑完全封闭起来,但没想到石碑风化得更严重了,不得已又扒掉了房子,重新建起了这个类似亭子样的建筑,既能防晒挡雨,又不影响通风。王国伦说:“1800年的时间太久远了,就连这大青石也快承受不住了,看着它们一点点地风化老去,我们也很心疼。”旁边两个20多岁的当地人指着《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上一处风化的地方说:“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这里的字还能看清楚。” “三绝碑”所在的这个院子平时锁着门,只有张定稳拿着钥匙,有人来参观,得先找着他。他告诉我们,平常来的人并不多,“但日本人每年都来,他们的热情似乎比中国人还高”。日本人热衷研究三国,他们把三国里的计谋用于商战,据说受益匪浅。繁城镇是临颍县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镇,这里距许昌市区只有15分钟的车程,交通非常便利。镇上的羊肉汤很有特色,远劝蜀近驰名,每天都有许昌、临颍等地的食客开着汽车来品尝,但鲜有人来看这国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