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站内搜索
>首页 -> 雕塑艺术 -> 雕塑材质

TOP

雕刻按材质的分类
[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8-06-05 13:20:40 | 作者: | 来源: | 浏览:1061次 ]

雕刻按材质分类:

根雕
角雕
石雕
牙雕
玉雕
竹雕
木雕
核雕

一、根雕


     根艺又称作"树根造型"、"根雕",是取材于树木的根枝,利用树根的自然形态,以艺术技巧对根枝进行观察、筛选、截取、雕琢、造型而制成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品。


  根雕艺术是一门传统艺术,早在远古时代,我国的先民们就用树根制作了多种艺术品。北宋李昉等人编撰的<<闻奇乐>>中记载了"荆根枕",据说就是较早的根艺品。到了元代,根雕不仅在宫廷和民间发展,同时也出现在石窟庙宇中,保存有根雕佛像,常与泥塑媲美。至今,在我国的一些石窟和庙宇中,仍保存有根雕佛像,为当地佛坛添了不少风采。至明清,根雕作品已成为帝王宫殿、政府厅室、园囿轩榭楼堂、家庭的点缀摆设。制作者们继承和发展了木雕技能,使根雕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根雕艺术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自然美。老朽横陈,洞穿蚀空的树根,具有一种自然美。通过根艺家审美艺术的构思想象和取舍制作,使树根原始美更集中、更典型的表现出来。根艺不是靠纯雕,也不全是靠制作,而主要是靠发现。其实,根艺是一种"发现"术,发现出树根的自然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美态再现的越充分,其艺术价值也就越高。因此,成为珍品的根艺,绝对不能有拼接。


  根艺作品,一般可归纳为两大类:一是根雕实用类;二是根雕陈设类。前者如盆架、台灯和家具等,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实用功能。而后者除供欣赏外,更具保值增值的作用。根据两大类中的造型形式和表现意境,又可分为:抽象型、具象型、装饰型和意境型。

二、角雕

    角雕所用材料主要为犀牛之角。犀角是一种十分珍贵的兽角,有较粗的直线纹,角的顶端有小砂眼,近似蜂窝状。犀角呈圆锥形,稍有弯曲,长短不等,在十五至三十厘米之间。表面为乌黑色,内中渐浅,为灰褐色,也有浅灰黄色。犀角为珍贵药材,性寒、味苦酸咸,是消热、镇惊、止血、滋补的良药。早在汉代,人们就用犀角制成器皿饮酒、喝水以强身除病。由于犀角得之不易,受到历朝政府的控制,甚至犀角制成的饰物都成为等级尊卑的标志。因此,犀角雕刻未得到普遍流传,亦未形成一种专门的工艺,多由竹木牙雕刻艺人兼之。明清两代是犀角雕刻高度发展时期,主要集中在苏州、扬州、南京、杭州、广州等地区。清代宫廷大约自雍正朝起开始制作犀角器,至乾隆朝达到鼎盛。清宫廷犀角来源于越南、泰国以及东南亚等国进献的礼物和各地督抚的供品。犀角器因受形状的限制,初以整角制成酒杯外,尚有盅、碗、钵、洗、盒、鼎、炉、瓶、笔山、笔架、花篮、盆景、扳指、嵌件以及供欣赏陈设用的人物、动物等雕刻。相传用犀角杯饮酒可清热解毒,所以,犀角杯便成为主要器型。清廷犀角器也以犀角杯为多。

三、石雕


    石雕亦称"石刻"。最初,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打制石器,进而运用审美观,在石刻上雕刻纹饰,使之成为既实用又美观的实用工艺品,这就是早期石雕品的产生过程。到新石器时代,中国石雕术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至商周时代已日趋成熟。这一时期的石雕,刀法洗练,造型优美,表现出古朴的艺术水平。两汉时代,中国石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出现了大型墓前石雕。这些石雕手法简练、动势强烈、型态生动、气魄雄浑。与大型墓前石雕相辉应,汉代墓室内大量的画像石亦别有韵味。汉代由于流行厚葬之风,一些大贵族、大富豪追求豪华的墓葬,于是出现了大量有画像石的祠堂碑阕和坟墓。东汉后期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石雕的发展又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历代信佛倡佛的统治者,花费巨资开凿石窟,雕凿佛像,使佛教石雕艺术迅速发展起来。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已日益深入,佛教寺院到处林立。除了石窟石雕,单体石雕佛像虽有少数保存至今,但大部分却因历代的战乱而遭毁坏或埋入地下,有的历经千余年后,才被陆续发现。唐代是中国石雕艺术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唐代的石雕,不论是佛教雕刻还是世俗雕刻,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工艺之精巧,形式之繁华,均前所未有。出现于东汉时的帝王陵前置石刻的传统,发展到唐代更具规模。但宋代王陵的石刻无论是气势、造型,还是石雕的神态和雕琢技法,均不如唐代。早期的石雕承袭晚唐遗风,线条简洁,比例适度,而后期的石雕,气势略减,雕琢手法则转为细腻。明代帝陵石刻,基本承袭宋代风格,可是人物表情呆滞,较宋石刻又大为逊色。清代帝陵石刻,虽承袭宋明风格,但较之前朝,更加呆板俗气。

四、牙雕


    牙雕工艺是以象牙及其他动物的牙为材料雕刻的工艺品。在中国牙雕史上,牙雕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唐宋时期象牙制品已达较精美的程度。明清时期,随着竹、木雕刻艺术的高度发展,以象牙为材料的牙雕工艺也相应普遍发展起来。由于与东南亚、非洲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象牙原料也随之引进中国,以北京、扬州、广州为中心,我国各具特色的象牙传统工艺得以发展。中国清代时期的象牙雕刻,作品种类繁多。当时牙角竹木雕刻并没有明确的分工,许多工艺人对加工各种质地的材料得心应手,所以明清牙雕更易于吸收别种雕刻技法的长处。清代的象牙雕刻有江南与广东两大流派,在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高峰。象牙质地十分细腻,十分坚硬,不易脆裂,是难得的优良精雕材料,匠师们除了用象牙这绝好的雕材表现人物山水之外,较多的题材就是表现花卉鱼虫、田园风光。

五、玉雕


     中国玉雕工艺的历史非常悠久,7000年前的辽河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揭开了中国玉雕的序幕。夏、商、周是中国古玉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夏玉发现很少,商代古玉的成就已高,周代玉雕成了一门独立的行业。春秋战国时期,玉雕的制作得到各个诸侯国的重视,有不少创新之举。汉代是中国玉雕工艺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商周为代表的古玉发展阶段,在继承春秋战国玉雕技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品种。自发达的汉玉之后,中国玉雕在其后300余年时间中,进入了低潮。隋唐时期,玉雕工艺又一度兴起,但人们对玉雕工艺不再持有神秘的观念。大量的玉雕制品成为王室、贵族、富豪收藏的秘宝,使玉雕品成了珍玩为主、礼仪为辅的新格局。宋代是中国工艺十分发达的时期,玉雕品也走上了世俗化、装饰化的道路。与宋代同时的辽、金为北方游牧民族,其玉雕多选用狩猎题材,作品具有塞北风情。元代玉雕的成就也很高。明代玉雕以镶金银、嵌宝石为特色。清代是中国玉雕工艺发达的时期,清代玉雕用玉广泛,做工精巧,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形成了仿古器皿、人物摆件、兽摆件、花鸟摆件、山石雕、玉盆花、玉盆景、玉首饰、玉镶嵌等产品门类。清代玉雕工艺最繁荣的时期是乾隆在位的60年。道光之后,玉雕工艺则日渐衰落。

六、竹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竹的国家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就已发现带孔的竹镞头,在良渚文化遗址亦发现竹篾编织物。古籍记载,汉代以前,我们的先民已广泛用竹制作各种实用器物。中国人用竹而爱竹也历史悠久。从魏晋时代起,竹子成为文人墨客的咏诵对象,贤达雅士将竹子的外貌和品性神圣化、人格化,比拟君子谦逊、清高、纯洁、坚毅的化身。宋代以后,竹子成为文人赋辞作画的不朽题材,被列入“岁寒三友”(松、竹、梅)和“四君子”(梅、兰、竹、菊)。与文人爱竹颂竹的同时,自魏晋时期起,从竹制实用器物的发展中孕育出竹雕工艺品,直至明中叶前,中国竹雕尚处于初创阶段。尽管唐宋以前已具备不同的竹刻技法,但仅有少数爱好者精于此道,偶尔刻之,影响不大,传世佳作更是寥若晨星。竹雕真正著称于世,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的,且发端于江南少数多才多艺的文人。明中叶以后,竹雕的流派主要有两:一是以朱松邻为开山鼻祖的嘉定派;一是以李文甫、濮仲谦为创始人的金陵派。嘉定派技法以深刻为主,自朱松邻经其子朱小松传至其孙朱三松,历时半个多世纪,技法不断创新,更臻娴熟。以朱氏祖孙三代为代表的嘉定派成为中国竹雕艺术的主要代表。金陵派竹雕刻法用刀以浅刻为主,故又称"浅浮雕"派。但其刀法简洁,不以工细争胜,各有所长。明代竹雕除金陵和嘉定两派之外,尚有风格自成一家的巨匠张希黄,其所制皆用阳文花纹的"留青法"。清代前期,嘉定派竹雕名家辈出。清代后期,竹雕艺人更多。乾嘉之际兴起的金石考据学,影响波及书画和竹雕。竹刻金石纹者颇多。竹雕兴旺的历史并不长,故明末至清乾隆期间的竹雕作品最为珍贵。

七、木雕

  木雕是最常见的,不管什么木料,到了雕刻艺人手中,就会神奇的成为艺术品。

八、核雕


  核雕,以桃核、橄榄核、缅茄核、核桃为材料雕刻的工艺美术品。果核虽小,但取材却很广,有人物、走兽、山水及楼台亭阁等。

   其他的,像葫芦雕刻、骨刻、砖刻。

[上一篇]不同材质的雕塑 [下一篇]户外雕塑之材质谈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招聘精英 | 网站律师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