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站内搜索
>首页 -> 篆刻艺术

TOP

印章艺术不能固守方寸之地
[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12-05-14 15:24:54 | 作者: | 来源: | 浏览:694次 ]
我们的时代赋予印章以什么使命,这在任何辞典里都是难以寻求现成答案的。但是现实允许我们思考,那么就顺着我们自己探寻的理路,去不断延伸历史的路线,使这门古老的艺术门类在我们的时代里比较健康地存在下去。这样的表述并不困难,其真正的生存环境的恶劣是和轻松的表述无法比拟的,与其说我们是在发展一门艺术,毋宁说我们是在努力延缓一门艺术的死亡,面对如此的状态,只要介入其中的人都不能不产生足够的忧虑。问题的关键是从忧虑中解脱出来,拿出解决的办法来。

  首先,应该高扬印章艺术独立的旗帜。印章自产生的时候起,即和王权系联在一起,成为权力的标志,当它挣脱权力的禁锢,流放到书画区域之中时,又成为笔墨艺术的附庸,这和瓦当艺术依附于宫殿是一样的,直到目前仍然保持它的附庸国面孔。独立的艺术应该有它自己独立而自由的艺术形式,形式的制约本身就是对艺术的一种限制,限制的度量永远框定在一种模式内,跟小鸡永远必须从蛋壳里走出来一样,对一个物种的繁衍可能是必须的,但对艺术的框定不一定是合理的。随着中国建筑水平的提升和工业技术的发达,书法在中世纪后期完成了它从手执把玩的形制到展厅陈列的装饰功能,走出了形制的局限,完成了自身的革命。印章似乎缺乏了书法的这种自身与时俱进的敏感,惰性地固守在自己的方寸之地,没有扩疆展土的努力,保持着原初的面目而不易移。这并不意味着强调抛弃原有的形式而别寻他途,只是在原有形制上的扩展,满足多种视觉需求和产生多种审美需要。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曾花去了整整五年的时间,在径尺的砖面上去做这一工作,不管努力的程度如何,总是在追寻我们前方的一条路径。

  其次,印章艺术的大众化。不管什么艺术,只有大众化了,它才有生存的生态,在这一点上它和尖端科学技术是不相同的,尖端技术首要的是有着经费和人力的保证,目前我们的艺术似乎还没有被社会宠到这个程度,只靠了自身的生命力去挣扎。故而,艺术家的痛苦在于让自己的艺术去适应接受它的人群,而不是让艺术去改造社会,自主地位的失落,成为一种艺术走向死亡的必然过程。为了避免这种结局的早日来临,我们的印人就得违心地去适应我们的现实,调整我们的艺术形式。毋庸讳言地说,在现代化进程中,或者说在我们民族的生存行程中,印章的书体形式成为欣赏的极大局限,不要说书画队伍中绝大部分人对印章艺术状态不甚了了,多为人云亦云,不得要领,就是印章行当之中的人,深解其中三昧者,不能以普遍曰之,更何况面对一般人群。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行业分工的细化,了解中国古文字的人已不足万分之一,这与把电视机打开动物都能瞧两眼的情势绝不能类比。不能了解其文字内容,不能判定其水平高下,只有那么点点人群自我陶醉,自我满足,前景只能是萎缩的,形势不可谓不严峻,中国的印章哪一天和巴思巴文、西夏文一样彻底完全地退出生活,不会太遥远。我想,大众化的一个内容,应该是文字的多样化,应该把中国历史到现实全部存在的文字整体纳入印章表现材料的范畴,更应该在可识可读方面下功夫。二是不断扩张古文字识读范围,使识读的人壮大起来,阻止中国文化肤薄化的倾向。一方面艺术家屈就一般人群,同时艺术家更得影响一般人群,真正提高民族审美水准,不致在短期内发生大的滑坡。这里不能不谈到小学教学的失误。在现代教育中,彻底割断了人们童年时代与中国小学文字教学的传统,只有流的灌输,减去了源的探求,对中国文字充其量只有一半的了解,这不能不说是运用中国文字的人的大悲哀,这种割断加重了识读的负荷,绝不是减荷。从微小的方面来看是影响到了中国印章的发展和生存,只能靠百倍的努力去解决。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交流极度频繁的时代。一个艺术信息,在一天之内可以得到无数个往复。如果你依靠网络,早上发出你的作品,晚上可以看到他人依照你的风格衍变出的作品传布于全球,面对如此快速的信息交换状态,某人想独占一种风格,并统领印坛数十年的现象已经成为空谈,套用清代诗人赵翼的诗句,真是“江山时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两天。”当代印人要在印坛立住脚跟,只有追求个体风格的多元化与风格体系的流动性,风格趋于多元,才能接受时代的选择,保持竞争优势。沿着古代印人的发展模式,风格单线或平面推进,已为时代发展趋势所不容。并且多元的风格是流动的,和当代的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同致。一个印人如果几年、几十年坚持一种单调的印风,他必然处于无法维持艺术生命的状态。人体内新旧物质更替的速度极快,例如,血液中红细胞的寿命平均为120天,全部红血细胞大约60天左右更新一半,肝脏和血浆中的蛋白质,大约10天左右更新一半,皮肤、肌肉等组织中的蛋白质,大约150天左右更新一半,人体内细胞被更新的平均时间是7年,这样才维护了正常的生机,如果几十年都是原有的细胞、原有的状态,那此人的生命将是不可想象的。艺术置于自然生命之上,其变化自然不言而喻。所以古代印人无休止地模仿某家作品,不断重复自己,以诩个人风格成熟的操作模式已为当代印人所不能容,所不能取。

  面对如此繁多的现实风格堆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风格

[上一篇]西泠印社之百年大事记 [下一篇]篆刻艺术与古钱币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招聘精英 | 网站律师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