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站内搜索
>首页 -> 雕塑艺术 -> 雕塑名家

TOP

千秋称大匠 万代仰雄风------雕塑家滑田友传略(节选)
[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8-06-27 10:33:58 | 作者: | 来源: | 浏览:1196次 ]
   我国近代雕塑大师滑田友先生,他把一生的精力献给中国的雕塑事业。他的一生,也像中国近代雕塑事业一样,是那么坎坷、艰辛,荣辱升沉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家庭 幼年 少年时代
     雕塑家滑田友原名庭友,又名舜卿。1901年出生在江苏省淮阴县渔沟镇的一个穷苦的木工家庭里。父亲是个孤儿,名寿彭,六、七岁时就在地主家做小伙计,放猪放羊,受尽苦难,长大后学木工, 娶妻蒋氏,成家立业。他们共生子女五人,田友是长子。因为父亲穷没有房子住,田友从出生到十一岁都住在外婆家的磨房里。外婆是代人加工面粉的,她把大磨移到过道里,腾出磨房给他们住。平日生活靠父亲做木工,母亲挖野菜维持。
     田友八岁时,父亲送他进了镇上私塾,想叫他识字、记帐,长大好不被人欺。1912年(辛亥革命第二年)镇上地主吴琳中创办小学,找父亲做桌椅,并叫他们住到地主的三间草房内。父亲趁机把田友送入新办的小学读书。因为住在临街的地方,便开起木匠铺,收了两个徒弟。这时有一个远房老太太带有四亩地产来认父亲做嗣子,因此家中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但不幸的事发生了,田友母亲病逝。为办丧事,父亲向地主借钱,地主说:“没有钱,拿我的皮袍子去当吧!”等办完丧事,父亲凑钱到当铺去赎衣裳 ,老板说:“钱先放下,明天来取衣裳。”第二天父亲再去时,只见当铺门紧闭,打听左邻右舍,他们说:“昨夜店东搬走了。”父亲急得想跳河,但想到家中还有几个孩子与老太太,无可奈何回去求地主。地主大怒说:“非马上还不可!”父亲忍痛把家里东西卖光,四亩地也典押了,还借了二十元高利贷,每日二百钱利息,以工代利,从此父亲又成了地主的牛马。
     田友在小学虽因交不出学费,时上时停,但成绩总考第一。到了十四岁,按父亲意思不要去学校了,跟自己学木工,而田友坚持要读下去,父亲只得依他。1918年小学毕业后,田友听说师范学校吃饭不要钱,就去投考,但未被录取,只好在家学木工。就在这一年,镇上大地主叫父亲给他祖父做棺材,事先没有说明棺材尺寸,便按普通尺寸做了,但当死人放进去后,地主忽然想起要在死人头上带顶前清秀才的帽子,而帽顶有四五寸高,这样一来带不进去了,地主大怒,要把父亲捆起来吊打,后经帮父亲做棺材的几个木工说情才做罢。事后田友听到父亲受侮辱,气愤之下,放下斧头锯子,重新复习功课,再次投考师范学校。这次校长听说他是第二次投考,亲自到渔沟小学调查,得知田友在小学读书时总考第一,便决定把这个贫苦农民的孩子录取了。师范学校不要饭费,但书籍杂费每学期要交五块钱。家里穷,亲戚们也都穷,只有一个堂房伯父可以借他每学期五块钱,五年下来共借五十元。毕业后,每年还十元,共还了五年。
      
    
     青年时代
     1924年田友在江苏省第六师范学校毕业,成绩突出。美术课老师管一德先生对人说:“滑田友是我空前绝后的学生,以前没有,今后也不会有。”镇上地主听说他毕业了,说道:“叫他学木匠不学,现在毕业了,看他怎么办。”田友听到后,醒悟第一次未考取师范学校,原来是与地主捣鬼有关。幸亏班级老师介绍他到宿迁县第一小学教美术,每月薪金二十元,他高兴极了,既解决了生活问题又解决了工作问题。每月寄十五元给父亲还债,三元五角吃饭,一元五角零用。
     在1926年因宿迁县到淮阴一带闹土匪,他转到母校任会计及庶务,半年后又转到高邮县第一小学任美术、音乐教师。他教学生利用废料创作的四季风景图在小学展览会上受到当地各校的赞扬,因此高邮女子师范、高邮中学、女师附小都来请他兼课。
     在他还清了家中债务的那一年(1929年),他投考中央大学美术系,但因英文考零分,未被录取。寒假在家,他刻了三岁儿子的木雕头像,开学时带到学校给同事们看,大家很喜欢,有人建议送给中央大学美术系主任徐悲鸿先生看看。于是,田友拍了两张照片寄给徐悲鸿先生,询问能不能做他的学生。徐先生收到信后,就给田友复信说:“中国现在恐怕还没有人能刻出这样的雕像,你不必进中央大学,我愿与你做朋友,要把您送到法国去学雕塑,并希望你春假时到南京来相见。”春假,田友拿了头像到南京去见徐先生,徐先生高兴极了,把照片介绍到《良友画报》和《新闻报》发表,并在请客时把小孩头像拿给中央委员们看,为田友筹募旅费。这时上海雕塑家江小鹣见报后,到南京请徐先生介绍田友在暑假中做他的助手。田友到上海做他的助手后,做了孙中山像及蒋介石骑马像的马。马做完后,江小鹣让他到苏州甪直保圣寺修复一壁彩色泥塑罗汉像,泥塑相传为唐代杨惠之所塑。工程很大,做了两年,直到1932年秋才完式。
     组织这次修复工作的“教育部保存甪直唐塑委员会”举办揭幕式,邀请各方人士参观,获得一致好评。这个委员会的常务委员叶恭绰先生在二十年后(1952年)在北京与田友相逢,写了一首诗赠田友:
     唐塑赖君为续命,
     廿年往事耐追思;
     只今妙手跨前哲,
     更见当时杨惠之。
     廿年前重修甪直杨惠之手塑罗汉,田友兄实司其事,技巧出众,嗣往欧习艺,益臻大成。今重遇京师,方当艺术高涨之际,因漫占一绝奉赠。

     保圣寺工作结束后,他到南京找徐先生。徐先生说:“你来得正巧,我要到法国去开展览会,你同我一起去吧!”出国机会马上来了,田友高兴极了。1933年1月28日,他与徐先生飘洋过海到法国。
    
     赴法之后
     到法国时田友已经三十三岁,徐先生建议他,为求学方便瞒去十岁,用二十三岁的年龄在法求学。田友在当时的社会,挤在富家子弟中读书,饱受歧视与欺侮,在他身上,自尊心如一根紧绷的弦,非常敏感。他的秉性非常老实,忠厚善良,不善于在复杂的社会中与他人相处,性格又坚强不屈,奋发图强的毅力过人。到了巴黎他不懂法文,又无钱上法文补习学校,几乎做了三年哑吧。当徐先生把展览会开过之后,他迫切地想找工作,解决生活问题。他请在布夏教授(Prof.Bouchard)处学习雕塑的留法同学介绍他到布夏教学工作室做工,但那位同学误以为田友要跟布夏学习,从而介绍他去学习,结果布夏欣然同意,田友就以预备生资格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布夏教授的教室中学习了。徐先生知道后非常高兴,拿了一件中国古代陶瓷让他送给布夏做见面礼。徐先生一直非常爱护田友,热情培养他。但田友十分呆板、乡气,徐先生周围的人不大喜欢他。依附于人的处境使田友的自尊心时刻处在紧张之中。他听见有人在徐先生身旁说:“人家说悲鸿识人,我看悲鸿不识。”田友胸中翻起痛苦的狂澜。孤独,穷困,语言不通,人地生疏,尤其上课时教师的讲解听不懂,巨大的压力缠绕着他。一天,在徐先生处,有人在面剥桔子一面说:“皮真厚!”田友听了激愤到极点,以为别人借桔子来说自己,猛然站起跨门而出。徐先生见到这种情景把他叫了回来,一如既往十分真挚地拿了一条领带送给他,但田友不能克制的倔强性格,硬是拒而不收。不久,徐先生离开巴黎到其他国家展览会去了。
     徐先生走后,田友收到弟弟的来信,告诉父亲患病去世。消息如霹雳,想到父亲与自己永别,想到目前自己流落在异国的处境,心中悲痛已极。他去找当时在巴黎留学的徐先生的学生吕斯百先生,请他代写信给徐先生说:“既把他带出来,就设法把他带回去吧!”信去后,徐先生回信来了,对他的要求很不高兴,但还是寄来了二百元旅费。
     巴黎的夜对穷困已极,流落他乡的人来说,分外深沉、黑暗。深夜田友独思,如今自己出国求学的前程眼看快要破灭了,若回国,在家乡富人眼里显然是因为学不成落魄而归,肯定自己会被讥笑。自己在社会上一无依靠,这样回去如何见人?如何找事做?以后再无出头之日了!但若不回去,眼看自己就要饿死了!他感到自己前进或后退皆无路,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倒不如一死了之……”但再一想,死是承认自己不行,是懦弱、无能。何况自己在世上还有亲人,自己这样做会使亲人失望,使师范学校的教师失望,使高邮小学的同事们失望,也使看他埋头工作的甪直乡里人失望,更使九泉之下的父亲失望。他猛然醒悟到自己一定要奋斗到最后一口气,要一直向前,不能后退。第二天他去找吕斯百,对他说:“我决定不回去了,请你把徐先生寄来的路费给我吧,以后我的死活自己负责。” 吕斯百开始不同意,后来在田友的执意要求下,说道:“我要在徐先生处有交代,你必须立下死活由自己负责的字据。”田友毅然挥毫立下了字据。
    
     在巴黎
     徐先生在巴黎时,曾询问布夏的一个中国学生:“滑田友在布夏教授处觉得怎样?”回答说:“他不懂法文,他也不知巴黎的路径,他的作品中也没有东西。”田友听到这些话很难过,自己不懂法文是事实,不知巴黎路径也是真的,至于说作品中没有东西,他不能接受,而且很生气。但生气的同时又得到启发,这“东西”是什么?反复思考,决定到巴黎的博物馆中去寻找这个“东西”。他走遍了巴黎所有的博物馆。他最初参观的是卢浮宫,看了一些近代雕塑,觉得里面没有什么“东西”,后来就到别的博物馆,最多的是罗丹博物馆,去了不下几百次。当时他手头有一本日本人大村西崖写的关于中国美术的书,里面谈到中国古代南齐谢赫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传模移写、经营位置、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他根据《六法》去研究,发现罗丹的作品中有很多可以和《六法》结合的地方。
     田友根据对《六法》的研究及在巴黎博物馆领悟和找到的“东西”,引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并用老师对自己作品的评语来验证自己的实践,他的作品进步了。第二年(1934年)他的经济已经面临危机了,他毅然报考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正当考试的时候,手中的工作刀忽然掉了下来,他心里明白这是由于饥饿造成的。摸摸口袋里有五个法郎,横下心,立即到学校对面的咖啡馆里买了一个面包夹香肠。吃过后他回到学校继续考试。第二到发榜,他的雕塑考分得了第一名,而且得了几十年来从来没有考生能得到的满分(20分),素描也获得第一名(18分),得到这两个第一后,按入学考试章程规定,其他课程就不必再考,他被录取了。学校发给他一个正式入学证。有了这个学生证就可以参加学校所有的考试,他高兴极了。
     他住在一座房租特别便宜,用一位画家遗产购置,专为接济贫穷艺术家的楼里。他住进这座楼最高的六层,原先是做储藏室的房间。屋子半间是斜坡式的屋顶,上面有一个大玻璃窗,站在下面不能真腰。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四面透风,寒冷异常。在他搬进的第一个晚上,敲门进来一位中国青年,自我介绍道:“我叫冼星海,前两天刚从这间屋子搬到第二层去住。我虽不认识你,但你住到这儿来,我想你一定很穷,可能比我还穷,不然你不会住到这儿来的。”这样亲切坦白的话,尤其在异国相遇,两人马上便相熟无间了。同住在一座楼里,所以有空的时候,两人常常一起谈论各自的艺术观点,谈论自己正在进行的创作。有时傍晚田友回家时,开门发现有人曾从门缝里塞进几个法郎,他知道这是星海得了收入分享给他的。不久,星海找到一个更好的地方居住,临走时他把两条毛毯及被面留给田友,为的是让他在冬天遮挡玻璃窗下的寒风。但是星海的住处并没有像搬走时预想的那么好。冬天来临还是很困难,于是又回来取走一些东西。两个人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坚持在巴黎求学。他们没有得到官费,又没有私费,但都不向困难低头,挻身前进。这两个人后来回到祖国,对祖国的革命音乐及现代雕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百元旅费以最低生活水平也只够维持十个月,田友却支持快两年了。由二百法郎一月改为一百法郎、五十法郎一月,最后只剩下十几法郎,每日节食,从一斤面包,半斤面包,二两面包,到几钱面包。为了克服饥饿,他每月把钱分成三十包,每日动用一包,限制自己不得超过。但最后还是没有法子维持了。这时他想起来素描老师马舍亚,一向对他很好,就去求他介绍工作。马老师给他写了一封介绍信,让他去找一个翻石膏的工人,但运气不好,田友到了那里,恰巧那位工人不在。当他失望的坐地铁回家的时候,饿晕在车里。乘务员叫来警察把他送进医院。在医院住了二十天,增加十斤。因为实在太穷,得到医院免费救济。回到家中后接到马舍亚老师来信,说已代他到中国领事馆申请,领事答应接济,叫他马上去见领事。田友见到领事后,得到每月二百法郎的津贴。这时又有一个同学介绍他去代人砸泥(自1934年10月----1936年9月)。同时他又找到一个叫佛朗索亚维龙救济穷艺术家的食堂,每天只须四个法郎就够吃饭了。早饭一个法郎,午饭三个法郎。这样他的经济有所依靠,生活才安定下来。于是田友在就读巴黎美术学校的同时,又到儒里昂研究院去学习。有一个叫尼克罗斯的老师很喜欢他,很用心地教他,每次上课把讲解用语写在田友笔记本上,使他能回去查字典,弄懂讲授的课程。1936年,田友创作了一个真人般大小的雕塑《沉思》(坐态),送到巴黎春季艺术家沙龙展览获得铜奖。得到这个奖,在巴黎美术学校可以算毕业了。巴黎美术学校是一所没有文凭,没有一定年限的学校,只要学生做出达到一定水平的作品便算毕业。但如果学生还想继续学,仍旧可以学下去,直到不愿学为止。它是一所在年限上出入很自由的学校。
     他获在铜奖后,里昂中法大学收藏了获奖作品,并批准给予他中法大学留法公费。因此他可以不再做临时工了,并且觉得既然获得公费,应当回国立学校去学习,于是他又回到了巴黎美术学校,同时仍到儒里昂研究院去学习,因为研究院使用模特儿方便利于搞创作。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田友失掉公费,又几乎陷于绝境,险些饿死。幸而有法国同学介绍他支做临时工(割麦、砸泥)。
     1940年有一位勤工俭学的华侨知道他穷,介绍他给人做一对木雕金鱼帐钩,出价一千二百法郎。做好后对方非常满意。原来这是漆器装饰厂厂长布伐(Bouvard)托做的,他接到帐钩后,便请田友到他的工厂去工作。从此田友有了长期的工作,经济情况安定下来。他每日上午到工厂做工,下午到“大草房”或“冈晓比埃”或“儒里昂”等研究院研究雕塑、素描和速写。有时雇请模特儿在家搞创作。
     1941年,他的作品《浴女》获巴黎艺术春季沙龙展览银奖。
     1943年,他的作品《沉思》(站态)获巴黎艺术家春季沙龙展览金奖。评奖结果,得到最高票数,十五个评委中十四票同意,一票弃权者,则是他的老师布夏。他并且获得H.C资格(Hors-Concours),即以后送作品到沙龙展览可以不必再经过评审。从此法国美术界开始收集田友的作品。
     田友获得了“艺术家之友”独立派艺术家分发的奖多。他们收存了他的一件作品----《一个少女的头像》。
     1944年法国教育部收购了他的速写《沉留》。中国新闻局驻法办事处收藏了他的《女坐像》。巴黎中法协会收藏了他的水彩构图《轰炸》(又名“恐怖”)。
     1946年法国教育部购买他的圆雕《轰炸》,铸铜后收藏于巴黎近代艺术博物馆,同时被编入法国版的世界美术百科全书。(见1988年《美术研究》第二期,钱绍武先生文章)。这件作品揭露控诉日本帝国主义轰炸中国农村的妇女与儿童。其立体构图稿在德国人进入巴黎时只好偷偷藏在煤堆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6年才得以放大。作品外圆内坚的内涵力量,坚如石头。一条斜线简洁有力地表现母亲在奔跑躲避飞机的神情,又用一条同样小斜线描摹被拉着跑的儿童,两条斜线与刻画怀抱婴儿的简练曲线,相互呼应,表现了母子三人躲避轰炸时的神情。
     1947年巴黎市政府购买了他的圆雕《母爱》,并铸铜收藏(又名“母与子”)。这件作品,洋溢着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内心与情调。构图用两条反向相连的线,形成母子似树干与分枝;把身着旗袍的母亲夸张成树干形,臂上的幼儿如树枝上的果实;充满母子之间相嬉的神态。整个雕塑的力量外长内圆,细腻坚硬如汉白玉。
     除以上作品外,他在法国时,每年都有作品被 选入巴黎艺术家沙龙展览。举凡立体构图稿、浮雕构图稿、水彩构图稿、速写、圆雕、浮雕、木雕、石雕等。有些作品被瑞士、法国等私人收藏家购去。
     1945年法国介绍及论述艺术家论文集中论及滑田友时写道:
     “自1933年始,法国艺术沙龙每年都收到这位雕塑家的作品。
     “他曾在这间沙龙展览里接连不断地得到最高嘉奖:1936年获得铜奖;1941年获得银奖;1943年获得最高荣誉--------金奖。
     “他在获得‘艺术家之友’独立派艺术家分发的一次奖励之后,就不再参加比赛了。这年,独立派艺术家收存了他的作品----《一个少女的头像》”(陶土烧制),纯洁的目光,比例协调的椭圆脸庞,刻画出一幅极为生动的形象。他用飘逸的线条很快地将他要表现的主题刻画了出来。
     “中国发现了一个很有才华的艺术家,在他取得上述辉煌成就之前,中国就确认了他的价值并给予嘉奖。他曾负责修复杨惠之(公元八世纪的雕塑家)的作品,另外还制作了中国的大诗人陈散原胸像。
     “1933年初,在徐悲鸿先生陪同下,滑先生来到法国,在巴黎的网球场博物馆组织中国艺术展。
     “自从滑先生在我们美术学校学习雕塑以来,他在学校取得了一个绘画头等奖和一个雕塑头等奖。法国教育部于1945年收购了一件他的绘画作品。
     “滑先生希望创立中国的现代艺术。他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全面了解和对我们的绘画技术的研究使他实现了这一愿望。”
     1946年3月5日法国《欧陆每日邮报》对他的艺术曾有大意如下的评论:他是优秀的中国画家,又是雕塑家,具有个人独特风格。他从西方学到了技术,但不是简单的写生,而是具有形式上的美。中国艺术的主要特点并不是简单的写实,不单讲外貌的真实,而且更着重于神似。他的作品《沉思》(1943年获金奖)采用了西洋风格。诗人像(出国前塑造),女人半身像在手法上也是很巧妙的,滑田友的艺术在中国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和前途。
     他塑造的一个女人体曾受到罗丹的学生戴斯比俄的一再赞扬。
     徐悲鸿先生看见他在潜力法国所创作的作品,惊叹地称赞道:“罗丹再世!”
     1956年苏联雕塑家克林霍夫(Kpenguxob)在中央美术学院走廊上见到滑田友的《沉思》时,不禁惊问:“这是谁做的?这样的作品在外国也很少有。”
    
     抗战时期在法国
     在祖国被蹂躏的时候(1937年----1945年),他负责“巴黎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秘书工作,因缺主席,全部工作都由他负责。在1988年从女画家潘玉良运回的遗物中,见到当时留法艺术学会的记录本,记载了当时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田友领导学会做了许多工作。诸如派代表出席伦敦的世界青年大会;出版抗日救国专刊;多次筹划展览会,进行义卖捐助,所得款项购买药物运回祖国救济难民与伤员等。
    
     徐悲鸿先生召唤他回国
     徐先生早在1936年就请他回国任讲师。1946年又请他到北平艺专任教授,他都没有应允。1947年吴作人先生赴法开展览会时,徐先生再托吴先生请他回国,盛情难却,他只得答应了。从此结束了在法国颠沛流离的生活。田友从1933年1月28日在上海乘轮赴法,到1948年1月28日在马赛上船回国,在法国正好逗留十五年。
    
     回国后
     回国后,徐悲鸿先生为他在南京、北京举行“滑田友雕塑展”。这个展览会当时轰动了美术界及文艺界,直至如今还使人记忆犹新,称赞不绝。
     远离祖国十五年,经历饥饿的挣扎,生存死亡的浮沉,但他的心一直在祖国。回国时正直祖国即将解放。国民党教育部筹划迁校。北平艺专音乐系主任赵梅伯对田友说,给田友办飞机票飞往台湾,并保证把他的全部作品也运往台湾,遭到田友的断然拒绝。他坚定热情地向往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春天,他以无比的热情,赤子之心,迎接北京的解放。
    
     解放初期
     田友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格外体会到解放的欢乐。当大军南下时,他创作了两块大浮雕《一直向前》和《生产长一寸》。这两块浮雕被陈列在全国每一届文代会主席台两侧。每块200╳240厘米,创作时他非常努力,做得好而快,仅用了40天就完成了,从而影响了他的健康,他第一次感到手足发麻,血压升高。1949年开国大典的前夜,他与美院教师一同通宵作画,他画了一幅200╳150厘米的《耕者有其田》的大画,受到周总理的称赞,在开国大典时成为陈列在天安门城墙上的四幅画之一。当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他热血沸腾,内心立下誓言,要竭尽全力报答祖国和人民,全心全意地为祖国的雕塑艺术,贡献自己的一切。
     第一个国庆节后,他即参加了京西土改。第一个暑假中,他创作了《工人与农民》(又名介绍新农具),陈列于全国农具展览会上。1951年创作大型浮雕《工农生产 建设新中国》(为党中央大礼堂塑)。1951年到1952年到广西参加土改,做《劳动模范蒋再求》及《战斗英雄像》,又用中国传统泥塑手法,以稻草与棉花合泥创作了《斗争地主》群像。皆在土改展览会上陈列,获二等奖。
     1952年到1957年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美工组副组长,在承担许多日常工作的同时,创作了具有划时代重大革命意义的《五四运动》大浮雕。又做了《站在祖国最前线》(曾在军事博物馆陈列),《游击队员》(曾在军事展览会上陈列),同时又培养了一批新型石雕技术工人。
     1957年,对外文委派他访问保加利亚,因交通故障,使他延长归期二十天,在这期间,他利用保加利亚的美术工作室,做了七个头像及一个圆雕构图稿《保加利亚女教师与朝鲜孤儿》(回国后放大)。短短期间在中国驻保大使馆开了一个作品展览会。
    
     对中西雕塑艺术技法相互比较的研究
     滑田友说:西洋的办法,做一个东西找大轮廓,找大的面,一步步深入细部,再把细部与整体结合,做出来的比例、解剖正确,写实工夫可以达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好处。中国的绘画与雕塑简练,首先是大的线、面,其中气势贯联,自有结合,不是照摹对象依样画葫芦,而是找它的规律,风格鲜明,看起来印象深刻,触目难忘。例如咸阳的顺陵的石狮,这是中国雕塑的特色。可惜有时缺乏解剖上的研究,所以西法中的优点可以吸收,动用到我们自己的东西中来,那是有好处的。
     他自己对着模特儿写生时,不是单纯模仿,而是研究提炼取舍,气势连贯因此,塑造出来的形象具有艺术性,蕴含着中国风格。
     滑田友他的艺术实践及才华,把《六法》的精神具体应用到雕塑上,他吸收了西洋的优点,同时又发掘研究中国艺术的特点,加以科学的结合,即高于西洋之处。
     帝国主义侵入中国后,把很多中国古代珍品偷窃和掠夺到他们的国家。他说,自己在国外看到有些外国优秀的艺术家吸收中国的表现手法。
     他刚到法国学习雕塑时,有一位老师曾对他说:“你到我们这儿来学雕塑干什么,你们国家的雕塑就很好嘛。”
     田友又说,现代西洋雕塑吸收了中国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但只学到了表面,形成“为形式而形式”。而我们传统艺术形式的精髓是“神似”。他同时又说,中国经过元、清,优秀传统有所失落。清代以后,有一批艺术家向西洋学习,很好,有必要,推动了我国艺术的发展,但缺点也有,是太写实(包括自己在内),因此需要突破这个局限,发掘中国“神似”的传统。
     以上是他在1962年参观古代雕塑回京后所谈。从他的话来看,他要在“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上更向前提高。1963年他创作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立体构图稿),用两条大斜线,从宽度大的下方往上向里侧交叉,形成稳如泰山的气概。“这是雕塑语言创造性的运用。”(引自1980年《中国美术》第一期,潘少棠先生《雕塑家滑田友教授》一文)。可惜,文化大革命开始,中断了他的艺术实践,损害了他的身心健康。文化大革命后,他已年迈,损失的时间已无法补回。
    
     滑田友艺术创作生活
     就形式方面,他的雕塑前阶段重写实,重《六法》的前四法。后阶段在获得前四法成功的基础上,研究《六法》的后二法。着重形的简化、夸张,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高水平的西洋艺术造诣,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精髓,达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滑田友的雕塑创作使用多种手法,但虽换手法不失他的风格,一看就是他的作品。
     例:《保加利亚女头像》充满欧洲艺术风格,美丽,生动。
     《胡小姐头像》充满中国情调与诗的韵律。艺术的完美似不能再多一笔或少一笔。
     《吉卜赛女胸像》带有阿拉伯的风格,生长在印度北部,经过西亚、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伊斯兰教区流浪进入欧洲的吉卜赛女郎常被音乐家描绘其美丽,泼辣,能歌善舞形象。而这件雕塑形象冷静、美丽、聪慧,使人联想到她们会给人看相算卦等行业。正是两种吉卜赛女子的不同形象。
     其他例如:他的四块浮雕:《逃难》、《离别》、《医治》表现了法国艺术风貌,而另外一块《长跪问故夫》则充分显示了中国艺术的韵味。
      田友的素描轮廓明确,形、线结构统一,体积感强。他的几分钟速写,用墨笔单线构绘,画面流畅轻快,准确、生动,在法国颇有声望,受到巴黎市艺术总督的欣赏。常被邀请为法国名人作画。可惜他带回来的一批画在1950年因存放不当大部分遗失,其余留下的又在文革中遗失。
     他离开法国后,布伐(Bouvasd)厂长曾把他做的一件工艺品拿到巴黎艺术家沙龙中展览,获银奖。所以他除雕塑绘画外又是一位工艺美术家。

     健康与工作
     自1952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田友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职务。1954年初因工作走访同事时,雪后路滑,骑车摔倒 ,摔折第三腰椎,从此他不得不穿上了钢条马甲,支撑腰椎。但他仍旧上山下乡,积极参加劳动,协助公社、大队搞美术方面的宣传工作。
     多年来他创作涉及的范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海、陆、空军。敌后游击队员,儿童团员,工人、农民、妇女队长、劳动模范、战斗英雄及毛主席不同时期的胸像四座。
     1965年下半年到1966年夏,他在邢台参加四清运动,适遇邢台地震。他临难不惧,先帮助周围人疏散,最后顾及自己,表现了他的崇高品德。
     1975年冬,赴双桥人民公社,乘坐电车时不幸摔伤第七、第九胸椎。因而除第三腰椎老伤之外又增加两节胸椎的新伤。他以坚强的毅力坚持到农村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并创作了最后一件作品,浮雕《白求恩》。
    
     卓越的贡献 
     他希望祖国富强,民族昌盛。同时也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1984年春他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员。此时可惜他已卧病在床,再无能力做任何事情了。
     “滑田友先生是一位对中国现代雕塑有重大影响的中华民族雕刻大师。他认真地研究过西洋雕刻传统,又能真正地与中国民族的文化精髓相溶合,并在实践中将它们介绍给中国。他把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中国的雕塑事业。” (引自1988年孙家钵文章)
     “在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滑先生创作了许多作品,在他的每件作品中都深蕴着中国艺术的心灵和情调。
     滑先生在教学事业上有卓著的贡献。”“教学中他善于总结经验,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他运用南齐谢赫的《六法》创造性地、深入浅出地概括了雕塑艺术的重要原理,是中国雕塑教学理论的瑰宝。”“滑先生是中国现代雕塑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不善言词,只是踏踏实实的实践,他却贡献了最可贵的一切。”(以上引自《悼词》)
     “滑先生在教学中耐心细致,无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的心得体会传授给学生。在这方面凡是他教过的学生都是深有体会的。应该承认我们多年来对滑先生的雕塑,、绘画、教学等各方面所作贡献的估计和认识是不足的。”(引自1980年《中国美术》第一期潘绍棠先生文章《雕塑家滑田友教授》)
     1986年2月19日中国近代雕塑大师滑田友先生离我们而去,现摘录两首献给他的挽词,做为这篇文章的结束:
     千秋称大匠,万代仰雄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全体敬挽)
     艺林楷模,民族忠魂。(河南省雕塑组)

     后记
     中国雕塑艺术的长河会永远一直向前流,田友活着的时候尽了他在长河中的滴水作用。
     我爱田友,因为他老实、朴实、奋斗不息,有艺术家品质。所以我写时只想求实,不掺夸饰,以为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的他精神。

                                                   小儿肖像(1930年  木质)

[上一篇]学术研讨会开幕式领导发言摘要 [下一篇]没有了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招聘精英 | 网站律师 | 友情链接